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中国经济修复总体已接近完成,前期的“K型”分化有所收敛,经济新动能对经济的贡献力度稳步加大。展望下半年,还要供需双向发力提振国内经济大循环。
中国经济继续领跑复苏
中国作为率先成功控制疫情的主要经济体,今年上半年经济领跑全球复苏。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双双连续15个月位于临界点之上。5月份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2.4%,连续4个月位于62.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更难得的是,经济稳步复苏的同时有力保障了基本民生。食品价格环比连续3个月下降,同比涨幅也处于比较低的水平。5月份,中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比4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近日在第11届中国汽车论坛上表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延续持续复苏态势,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将略高于8%。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合组织(OECD)等机构的最新经济展望都提高了对中国全年经济增速的预期。IMF表示,2021~2026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将超过四分之一。
“从二季度来看,国内经济的恢复总体上已接近完成,前期生产端与需求端、工业与服务业、投资与消费之间的‘K型’分化有所收敛。”中国社科院财经院研究室副主任、清华大学研究员冯煦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好消息是居民消费和服务业在继续恢复。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对记者表示,展望全年,从支撑经济复苏的出口和房地产投资两大主力来看,全年出口金额累计同比大概率实现两位数增长,房地产投资下半年虽然可能面临一定压力,但是压力不会太大。
新兴动能不断培育壮大
上半年,经济新动能对经济的贡献力度稳步加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研究组织处处长龙海波对记者表示,5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高于整体制造业,凸显了创新驱动对于制造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前5个月高技术产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速明显快于整体投资增长,进一步说明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背后离不开研发投入的有力支撑。
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增加最为明显,为制造业复苏带来了可观预期。同时龙海波提醒,这也与国家和各省市层面的产业政策、消费者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国产品牌市场份额逐步提升相关。
郑后成也认为,经济新动能对经济的贡献力度在稳步加大,这在生产端和需求端都有体现。比如生产端,5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高于总体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速,两年平均增速较4月份加快。同期,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速快于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两年平均增速也较4月份加快。
在科技创新方面,国务院国资委5月30日发布了《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2020年版)》,涉及电子元器件、关键零部件等8个领域178项央企科技创新成果。龙海波说,这些领域的“卡脖子”取得了重要阶段性进展。只有加快推动技术产品由“从无到有”向“从有到优”转变,原创技术策源地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下一步,需要围绕彻底解决“卡脖子”问题,推进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关键核心产品量产、供需深度对接、上下游产业生态构建等。
政策规范也在为新经济提速提供支撑。5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龙海波表示,相比以往的各种测算,更具有可比较性和可获得性,能够有效避免过高或过低估计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当然也会随着数字经济内涵不断扩展延伸而进一步完善。
提振需求防范风险要两手抓
虽然经济保持稳定修复,一些结构性问题仍不容忽视。冯煦明指出,消费乏力仍然是当前制约国内经济循环的关键环节。下半年,在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应更加注重需求侧管理,供需双向发力提振国内经济大循环,防止需求疲弱持续向下拖拽潜在增长率。
在我国加大维稳大宗商品价格力度,叠加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预期上升的背景下,近期对流动性敏感度较高的有色金属价格出现回调。郑后成表示,应该看到,在全球经济增速上行,叠加原油供给短期难以大幅增加的背景下,国际油价大概率还将继续上行,这就意味着中短期之内大宗商品价格难以大幅下行。在上游原材料价格位于较高位置的背景下,民营小微企业的盈利空间收窄,经营压力加大。他建议,维稳大宗商品价格力度不变,保持宏观政策定力,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金融与财政支持力度,继续推进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与利率支持力度。
冯煦明认为,下半年宏观政策还需关注防风险,尤其是中西部及北方部分地区城投公司的隐性债务风险,以及区域性中小银行风险。城投公司在现阶段金融循环中占据非常特殊的地位,城投公司打破刚兑问题非常复杂,与理财产品打破刚兑不可同日而语,应避免“打而不破”的状态持续过久。在区域经济分化的大背景下,对于不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以及城投公司治理应加快形成系统性的制度体系。